昨天,在腾讯“把脉”沙龙上,微信产品总监曾鸣首次对微信公众平台表明态度:微信不是营销工具,视公众账号为营销渠道的做法行不通。
微信的本质是沟通
张小龙是个很有意思的人,面对不感兴趣的话题,对方说了十分钟,他只回应一个“嗯”。尤其对方还是个行业大佬,任他说得口生莲花,小龙就是不给面子,一顿饭,两个小时,他愣没说上20句话。
如果是他感兴趣的话题,虽然表面上他仍不动声色沉静如水,但他的眼睛会发亮,比如说到凯文·凯利的《失控》,比如说到微信的产品细节。
我提到了微信聊天记录的保存以及在不同手机上的迁移,当时还不能做到。小龙先问:“你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?”我讲了理由之后,他没再多说。此后,微信的这些功能一一实现。举这个例子,仅在说明小龙对用户体验的尊重,以产品细节的把握。
“张小龙是个技术背景纯粹的产品经理,他对产品的在乎远超过对商业的在乎。”互联网资深分析师洪波如此说。事实上,洞悉人性并不难,难的是在商业和技术的交织下,创业者有没有真的这么去做,很多人往往屈服于商业压力。
有了3亿多用户的微信,活跃度还如此之高,自然也成为创业者发掘商机的金矿。微信的商业化,既有腾讯谋求移动互联时代的话语权的需要,还有众多“食客”的推动。关于微信商业化,创业者显然比张小龙急多了,甚至比马化腾还急。
如张小龙所说“外界炒得热了”,他当然清楚创业者在微信平台上淘金的渴望,一名做移动社交APP的创业者曾当面请教过张小龙,看微信是否会开放更多的接口给创业者,得到的答案是“微信的商业化推广将会非常谨慎”。
从去年5月15日开始,微信开放API接口给第三方应用,使得用户间可以通过第三方应用分享图片、音乐和视频,正式迈出了开放的第一步。此后,以二维码为入口,微信再度进军O2O,推出了“扫一扫会员卡”功能,通过微信会员卡让更多线下与线上用户享受移动互联网的便捷,实现找出租、订酒店、找餐馆,获得更多实惠,并帮助商家建立泛用户体系,搭建富媒体的互联网信息通道。
这个强大由两个因素造成,一是微信已经形成的沟通氛围。所以,就算面对一个公号,明知背后可能是一个小秘书在处理留言、回复,但仍有众多读者喜欢留言互动。二是,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在引导沟通互动。比如可以设置回复关键字查看文章的功能,比如读者留言不像在微博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,只是读者与公号运营者一对一的交流。所以,很多读者愿意留言,甚至说些个人的心理感受。
某种意义上,张小龙对产品有着完美的追求。但同时,他也希望,使用这个工具的人,也能完美地去运用它。
公众平台:在失控与控制间平衡
已经有很多用户表示:微信朋友圈好比一碗大鸡汤,开始“微博化”。
这个时候就需要话事人有强大的定力,坚持自己的方向。我以为,对产品有着完美追求的张小龙有这个定力。
商业化的微信,需要慢慢走,需要在用户体验中一步步前行。
作者公众号:李瀛寰,搜索添加yinghuanlee。《时代周报》首席记者,至今仍在报道一线,分享独特视角下对科技产业的独家解读
转载请注明:悦目网 - 新媒体营销交流互动平台 » 张小龙说:微信过热,公众平台需降温